【北京论道】海思半导体周海林:用芯看视界——技术助力视频产业升级
流媒体网| 2016-10-13

  【流媒体网】消息:10月13日,以“智屏·互联,大‘视’所趋”为主题的流媒体网第十二届电视新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客厅未来,在于产品的进化、在于技术的演进,在于体验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智能科技服务进入我们的客厅,VR/AR、智能家居、智能周边等借助科技产品连接构建成客厅智能业务的延展。流媒体网特设“科技驱动客厅智能未来”分论坛,探求黑科技与客厅经济的结合,寻求创新服务与电视新媒体的融合,使各种需求和智慧交互成为可能。为运营商的大屏未来提供更多可能。

  10月13日下午,在此分论坛上,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视频领域首席架构师 周海林做了主题为《用芯看视界——技术助力视频产业升级》的演讲。

魏晋.jpg

以下为演讲全文:

  海思是做芯片的公司,芯片在视频领域内扮演很基础又很重要的角色,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芯片行业技术中我们的一些看法。

  这些年视频业务进展非常迅速,但视频企业未必赶得上视频业务量的增速。现在我们看到4K已经搞了好几年了,但4K是不是视频最好的体验?远远不是这样。体验可能是关乎到我们未来是否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体验比较有故事,要想做好视频体验是一揽子的技术,大家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关于全4K的概念我这里不赘述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全4K中很多维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必一样,现在我们需要做什么?

  全4K成就视频体验新高度

  首先看分辨率。从标清到高清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现在很多节目都是高清节目了,同时也有很多节目也在往4K演进。从标清到高清是一次革命,那么从高清到4K是不是一次革命呢?3米的客厅距离,虽然你很难区别4K与高清的差异,但高清与4K带来的差异是有条件的。

  大家看目前一些4K节目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问题,不是特别完美,但未必感觉到会有多大的问题,原因是什么?虽然机顶盒送出的4K是25帧的,但它都具备转换技术擦出另外25帧来,所以是50帧的。但有一种情况是除外的,比如网球、足球这种快速运动的小物体很难处理,所以大家看体育节目有一些抱怨,这是出现问题的地方。可见,高帧率对于体育节目和特定体裁有着独特的价值,甚至50帧也不够。我看过很多国际大展上,有人展出了100帧和120帧的节目,虽然也限定了体裁,但它依然有市场。声音是对视频很好的补充,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媒体的体验。

  我们看一下HDR/WCG。这两个技术和前面讲的技术有所不同。原因在于,HDR和WCG在之前节目中落后的原因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标准的落后。它让我们感觉到画面会更真实,从什么层面更真实呢?两个问题,一是镜面反射问题,它有高光,而且很亮。二是发光物体,让它很亮,从而解决了HDR标准下画面的不真实。HDR让我们感觉到亮更亮,暗更暗,亮区和暗区都有细节。WCG让色彩更丰富,这个709色域是无法表达的,真实世界色彩如此丰富,但我们看到的色彩是有限的。这两项技术会使我们的体验更加提升,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突破,而是在于现在HDR的标准其实是一个过时的标准。HDR或者SDR,它的核心含义是什么?两点:一是它的光线转换函数,它是CFT显示器在荧光屏上的显示的关系。现在我们前端捕获和后端显示的能力早不同于以往,从捕获来看,现在色域也有很大的提升。所以,现在我们把标准更新,把中间环节放大,释放捕获和显示的潜能,就是在释放生产力。所以,HDR和WCG在我们这一波技术升级中是非常重要的层面。

  机顶盒连通HDR运营的最后一公里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之前往往是国际标准先行,各个厂家再去做应用。但从HDR技术来看是HDR技术倒逼标准发展,在2015年前后的时候,很多厂家都在这其中非常积极主动推HDR方案。按照它的发展,在2015年前后,应该是4K P60大行其道的时候,但它很快过渡了,我们都没有看到这个产品有多少,很快就过渡到HDR。HDR是很好的东西,但运营还有一些问题,最后一公里还是没有解决。比如刚才我们提到很多标准,因为技术发展在标准前,技术先有,标准在后,就产生了很多事实标准,比如SLF10中国标准,HDR10的标准等等,这些标准谁也干不死谁,他们在各自领域各有所长,同时我们看到电视品种非常多,用户家里更多的电视还是老的SDR电视,连4K电视也不是。在这么多电视上,有这么多片源,我们运营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我必须在机顶盒这一侧处理各种片源和电视的映射,运营商能控制的最多就是机顶盒。一方面我们需要做片源到电视之间的映射转换,另一方面机顶盒内部的操作有UI,这也是很讲究的,现在我们输出到HDR 10的电视上一定要输入这种信号,但很不幸,我们所有的UI一定是SDR 709的,如果不做转换,在电视上显示会出现各种问题,可能红色边框显示出来的是蓝色,体验无法确保,所以我们的领域中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个领域最好的就是在机顶盒里,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把最后一公里打通,把HDR的好东西从运营商的机房搬到老百姓的眼前。

图片1.png

  举个例子,HDR10片源,如果接HDR10的电视,其实机顶盒不需要太多的处理,你只要把相关的信息传到另外一面去就OK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厂商宣称他们的设备都支持HDR10,实际上他们所指的仅此而已,你不能说它不支持HDR10,他说得也是对的,但不完整。我们再看第二张图,如果你接的是HDR10的电视,非常不行,就是这样的效果。为什么效果这么差?是这里面发生什么问题吗?其实不是的。原因在于HDR10和SDR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他们的色域不同,这两个体系表现的色彩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是非常不好的效果,这是错误的不应该看到的效果。但即使同一台电视,在机顶盒里做这样一个转换,把709转换送到HDR电视上,效果就会很好,甚至好于原来的SDR电视,因为即使是原来SDR电视频解的能力已经超过HDR。所以,机顶盒试行SDR到HDR转换,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转换有多好就决定了SDR运用有多好。

  海外一家知名运营商做了一个HDR试运营频道,但他们使用的设备,我们了解到是比较老的设备,肯定不是用我们的芯片。刚好在IDC碰到他们的负责人,他说,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在服务器上放了两个版本,HDR和SDR,机顶盒接HDR就点HDR版本,接SDR就点SDR版本。我问,你们这样还能运营吗?如果是DVD的运营商就更不知道该怎么运营了,是两个频点吗?所以,这个东西作为试运营可以,但显然不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寄托在这种方法上。

  HDR和SDR电视是主流,SDR如何在HDR上呈现出竞争力?我们深入看一下这个问题。HDR转SDR不是高深的事情,原理非常简单。BT2100是HDR的标准,它没有说怎么转SDR,这就会涉及到厂商自己做的事情。它告诉你了一个HLG,然后再做一个UTC。你转SDR的信号也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这样做的话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我想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曲线的时候,大家不大可能用其做一个表,当然做这个表的难度非常高,成本非常大。它的颜色会变,它不会保持它的颜色,再就是细节本身,两个UTO曲线一卡就是一片惨白了,就没有了。真正要想体现HDR的独特的价值,必须要加上tone mapping和color space converter。我根据线性光驱做一定的压缩,再支持新的UTL曲线,正是因为有这样空间的体现,可以说这个信号并不是用工具公司创过来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做得好也能够在HDR上呈现它的价值。

  VR全景与8K结合带来更好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VR,因为VR现在很火。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什么叫做VR,虚拟现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好听的说辞,说白了这叫做芯片人的感官,VR眼罩欺骗人的眼睛,戴耳机欺骗你的听觉,使你感觉你在这个场景里,但其实你不在。欺骗了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的内耳前庭,当你坐在那里的时候有一个沉浸感,感觉是在开车有加速度,但是你加速了,你的内耳告诉你说其实一点没动。这两种信息同时传入大脑,是分裂和冲突的,所以让我们头晕。头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感官是多种传感器融合的信息,多种传感器是不一致的。我们思考眼罩类产品该怎么做?现在VR的分辨率是256×144,把分辨率再做更高到4倍、8倍是不是就可以了,或者把延时做低几毫秒是不是就可以了?但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前一阵facebook的产品创始人说你把这些做好会更晕。现在没有做好,你会看到很多东西,但你做好会感到更晕。所以,眼罩类产品,我们要不断的做,不断的提升它的体验,但恐怕这种应用的题材是受限的。现在大屏上的全景视频我觉得反而是一个很好的点,在电视上我不试图欺骗你的眼睛,但我让你似乎感觉到这样一种体验,摄像机的云台在你手里,你摇到哪里就摇到哪里,这样在一个场景中用户就可以选择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样依然有价值,比如观光购物,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想看就放大看。当然从目前的角度看,我们整个技术还不能完全支撑这样好的应用,因为目前4K全景视频显示出来的图像还不够。所以,就大屏全景视频来讲,整个触点是这样一个方向。这种场景,它和完全意义上的VR不同,但也借鉴了其中一些因素。

图片2.png

  我感觉这些东西带有很新的商业前景。相对传统的电视被动观看来说,全景视频有了更多的可能的应用,购物、观光等等可能会给运营商带来新的价值。

  现在海思一系列芯片里都支持HDR和大屏全景。我们再往后看一代会做什么?8K我们也做过很多分析,8K肯定要做,它会像过去的故事那样吗?其实随着4K体验的提升已经在强烈的衰减,再往上进一步提升,大家算算这些数据,这个道理说不通。原因是人为什么需要更多的分辨率,因为你的眼睛感知到了两个项目的差异,你会感觉到科技感,所以你需要更加精准的像素让你的眼睛感觉更舒适。两个像素在我眼睛里的夹角如果小于1/60度,那人眼就不太容易感知,如果大于1分就容易感知,当然每个人的体验不一样,而且人经过训练后感知度会提升,比如相对VR的延迟体验,一般人20毫秒以下觉得挺好的,但经过训练的人会感知到30秒。我们看分辨率,这边是夹角大于1分的,这边不到1分的,后面哪怕你看120寸的电视,都不会那么明显感觉到,谁家里会放120寸的电视?而且家庭那么小呢?所以,8K下一步怎么做?它最好最明确的前提就是和全景接入,现在我们做一个4K的全景图,我们从中取出一块来显示,对中间一小块做一个投影算法之后,显示上去,我们看到的是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而这是一小部分内容。这部分有多大?取决于你的视野的宽广度,当你的视角不断变大,分辨率不断变小,我们全景4K只是入门级的,它能够支撑我们现在的娱乐和商用,但还不够完美。8K视频一定会在这个技术基础上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所以8K下一步和全景结合到一起才是应用的开始。

  这是和视频体验相关的一些技术。但视频体验真正让老百姓感知到家居环境中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最典型就是组网问题,光纤入户现在不是多大问题,但入户后怎么到你的客厅和卧室里,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了。有很多人家里装修很讲究,布线小小的东西他都不能接受。关于这一点,海思和华为在做很多的探索,现在除了机顶盒的主芯片之外,我们在网络侧也在做很多的工作,比如电线、Wi-Fi,通过光纤入户,通过Wi-Fi结合,我们到家庭里可以把网络布得很好,所以实现这个技术才会有机会。现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从海思的角度来说有完整的系列。

图片3.png

  智慧家庭大家都提到很多,概念也非常多,有很多想象空间,但智慧家庭我们怎样落实它?我相信答案并不唯一。原因是现在系统这边还非常零散,各种东西都有,所以互联互通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海思这些年一直做什么东西呢,我们结合芯片希望能够在智慧家庭全连接方面能够为业界做一些贡献。

  以上是我演讲的主要内容,关于刚才演讲的很多内容大家可以到我们的展台体验一下。谢谢。 

责任编辑:孟晓慧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